<!--go-->
识字本来就不容易,何况是古代没有拼音的时候。
古代人学习生字,要不就是看千字文,要不就是学百家姓。
这些都是人们常用的,大家都知道的一些字。
也大多都是用字注音,这种方式真的很难。
我朝使用的识字方法,也仍然是以汉字标注为主。
因此,也衍生了好几种不同的注音方式。
首先是直音法。直音法盛于汉代。
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《说文解字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。《说文解字》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“读若某”或者“某声”,就是这种情况。
例如《说文》中的“材,才声”,意思是说“材”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“才”。
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“音某”,也是同一个意思。
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《经典释文》有“拾,音十”。
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,但是它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。
有的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,比如“丢”字,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;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,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、难读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,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。
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,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。
例如“刀”字,《康熙字典》注“到平声”。
“刀”是平声字,“到”是去声字,单用“到”来对“刀”字注音是不准确的,因此必须法“到”字的声调改变了,才能得到“刀”字的读音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sadfunsad.com
(>人<;)